6月29日下午,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专家论证会在我校召开。会议主要针对在我校成立“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专家论证。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李忠康教授,省政协原学习和宣传委员会副主任郝本廉教授,省政协常委、校长宋兴航副教授,校党委书记郭巍伟教授,教指委主任周晓明教授,副校长王复兴教授,教学副校长邢金龙教授,教指委常务副主任周全寿教授,财经学院院长阎应福教授,科技处处长李俊晓出席论证会。
周全寿教授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机构、研究内容、学校支持等五大方面介绍了山西应用(技术)型教育研究中心的筹备建设情况。李俊晓处长从时间进度、论证程序、推进情况等方面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申报情况。宋兴航校长从应用型教育的国内外背景、筹建情况、应用型教育的系统思考、就业结构性矛盾、市场需求,同时结合省里“1331”工程畅谈了成立“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宋校长希望诸位专家能够集思广益,通过成立研究中心,准确确定研究课题,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准确化,能够为推进全省应用型教育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结合国家教育发展背景及省里提出的“1331”工程建设情况,围绕成立“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证。
周晓明主任强调,全省在应用型教育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学校要适应形势,抢得先机,让应用型教育落地,闯出一条应用型教育探索之路。他建议联系省内山西省六所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成立山西省应用型教育联盟。他还提出,申报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关键在于探索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和内涵,集全省之力,组建核心团队,搭建好研究平台,做好这项工作对山西高校整体发展都是一种贡献。针对具体材料,周主任说,申报材料要充实,未来研究规划方面要写清楚通过什么路径,搭建什么平台,开展什么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做好对接,要从全省的高度,从应用转型的大方向,搭建好平台,提出共享共建共商互通互联、构建应用大学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后,他特别指出,目前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填好申报表格;第二,写好文字版汇报材料;第三,尽快搭建好基地雏形。
邢金龙副校长建议成立一个有公开刊号的学报,搭建一个平台,吸纳更多的人进行应用型教育研究。他还建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多做文章,每个二级学院至少有一个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每个专业拿出一个成果,从小处着手,逐步加大、拓宽、深入。
郭巍伟书记表示,成立研究中心,第一,教育本身需要;第二,符合发展方向;第三,和学校应用型办学模式紧密相关,学校要边研究边付诸实践,不断完善,抢占先机,千方百计,促成此事。
王复兴副校长、阎应福院长从更严谨的角度提出了专业化的意见:在整合材料过程中,抓住“应用型转型”,体现“区域特色”。在指导思想方面,应“集全省应用转型之力,走协同创新之路”。在材料组织方面,王副校长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指导意见。
李忠康教授提出了全面性的指导意见。他说,第一,申报材料要规范。第二,在必要性和意义及未来项目规划方面重点着墨。第三,将6+2所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加入进来,使得研究中心的成立更有意义、更有高度。第四,形式上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办公地点、资料的筹集,做好对外协调对接工作。第五,成立山西应用型高校联盟。建议筹备山西应用型高校联盟暨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高峰论坛,通过搭建桥梁,提高教育规格,扩大影响力。
在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论证后,宋兴航校长表示,方向愈加明确,思路愈加清晰,条件虽然有限,但可以进行充实建设。学校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加快建设步伐,完善论证材料。同时,宋校长重点说明了我校的申报优势,第一,我校是山西省六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第二,我校将作为发起单位,将积极推进山西应用型教育联盟的筹备工作;第三,我校建有山西应用科技教育集团,在“双百双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是成功的;第四,我校成立有“1+1”实验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袁雅倩等一批同学获得了省级双创奖励,并有十余个双创立项项目。
论证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成果丰硕,在中心名称、组织机构、研究方向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成立山西应用型教育研究中心是我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 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探索。中心的成立将服务山西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探索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整体水平,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构建,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突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特色,为山西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应用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