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发布了《关于设立“小发明小创造节”的通知》和《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发明创造项目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从学校层面对在全校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给予极大的支持。两个文件与宋校长《让“小发明小创造”在科院蔚然成风》所倡导的精神相呼应。为将“小发明小创造”落细落实、见行见效,让创新文化在科院蔚然成风,党委宣传部持续向全校师生发出诚挚邀请,提笔撰写文章或躬身指导学生,为“小发明小创造”摇旗助威,让“小发明小创造”成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名片,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
本期科技处处长张润平博士,十一论“小发明小创造”《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期待各位师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创新文化”深度融入学校的发展基因,全力助推学生成人成才;让“创新文化”成为我校的靓丽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不仅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用型高校更应该珍视这一教育观念,牢记这一社会责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把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定为全校“小发明小创造节”,通过对学校师生小发明小创造的表彰和奖励,激发全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学校从“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三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来开展教育教学。 “做中学”就是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知合一”教育思想,遵循人类认知的基本逻辑顺序,把“做”放在重中之重,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大意义。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通过到企业“研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领域,认识专业特点,然后再引导大学生进入相关专业知识殿堂。走进实验室是该校“做”的好方法,老师们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模拟现场案例教学法也是学校“做中学”的特殊方式,老师们通过模拟教学再现生产现场,触动学生认知情感,激发出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做中学”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打下了基础。 “用中学”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第二个阶梯,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具体应用才能得以升华为“真知识”和“真本领”,尽管你满腹经纶,如果不用依然是仅仅停留在“肚子里”或“脑子里”的东西,别人不会了解,对社会也没有一点好处,这些知识也没有任何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把“应用”放到校名里,突出强调应用的重要性。实习是“用中学”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学校组织大学生到相关企业等单位实习,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生产实践中,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开展实践,进一步深化和印证已有的知识。同时学校扎实抓好大学生实训工作,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通过实训,每位大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大学生具备了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得以达成。 “创中学”是学校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亮点,也是最高级形式。学校强调在发明创造中学习,在发明创造中提高。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创中学”的途径很多,一是开展各类科创竞赛。科创竞赛以班级组织、以年级组织,也可以全校组织,在科创竞赛中达到激发灵感、启迪思维、创造产品的目的。二是动员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承担着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项目,在老师指导下大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实验数据采集、小论文写作、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报等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小发明小创造”社团并纳入专业实践课,满足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发明创造灵感,让大学生们获得自由探索的真正乐趣。四是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基础,培养大学生开展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展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子创新创造的风采。五是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着眼点,在导师指引下组建团队,开展高水平创新活动,带着全新的发明创造成果和全国其他高校学子同场竞技。 特别是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小发明小创造节”,不仅是对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检阅,也是对全校师生多年来创新创业工作的总结,承载着党和国家对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殷切期望,真正肩负起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大责任。